Thursday, May 28, 2020

我看股票的本益比

記得我初出道時,我很天真的認為基本面好的公司就是本益比(PE Ratio)不可過高,最好在10左右,股價低過NTA,淨現金,股息率在於3~4%等等。但經過多年投資生涯,覺得這些指標雖不至於沒用,但若依照這些數據去投資,終必鬱鬱而終。

在此我想借用巴菲特的句子為佐證。他說成長是價值的一部份,所以市場并沒有所謂的價值股和成長股。他認為以普通的價格買入優質的公司才是王道,遠勝於優質的價格買入普通的公司。就在前兩年,他買入了Amazon,目前的本益比是100+。投資如駕車,永遠是眼光向前。如果太過執著於過往的數字,天下首富大多就是圖書管理員了。

可能有人會以1972年美國成長股為例。投資者不理價格,買入并持有,最終導致暴跌。不過,時過境遷,今日McDonald,Walt Disney,Coca-Cola 依然在世,市值更遠勝當年。

以目前火紅的手套股為例,我認為不會便宜,也不否認當中有投機炒作的成份。但,她們偏高的本益比是有業績來作為支撐的。如果向來有留意手套股的人,都會讀到手套是每年以6~8%成長。同時,這幾間大公司也有穩步的設廠,擴展生產線。當疫情來時,首先需要知道需求量有多少,再來就是廠家的生產量。加上石油價格暴跌,美金上升,無形中都助長了她們的利潤。簡直就是天時,地利,人和。

有人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疫情散去後,手套股必定暴跌。可是細想下,疫情,細菌,病毒會徹底消失在地球上? 單論這個病毒,已是沒有統一的答案。有的說今年年尾會出現疫苗,有的說地球會有2/3的人中這病毒,也有的說這病毒會永遠存在。

再說其他例子。社交距離的出現,加速了在家工作的趨勢,新興行業的增長率。這些都是會大大推高本公司益比的因素。李嘉誠有一句名言,發展不忘穩健;;穩健不忘發展。這類似巴菲特的成長,價值是應該共存而非對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eUid7U-b4I

https://www.cnbc.com/2018/05/05/buffett-i-was-wrong-on-google-and-amazon-bezos-achieved-a-business-miracle.html

http://economics-files.pomona.edu/GarySmith/Nifty50/Nifty50.html

https://www.macrotrends.net/stocks/charts/MCD/mcdonalds/stock-price-history

https://www.scmp.com/business/article/3079333/li-ka-shing-profiting-early-bet-zoom-stake-now-worth-us3-billion


恆~~

Wednesday, May 27, 2020

華爾街上的經濟學家 - 成長型公司





看回這本書的購買日期,已是七年前。當時讀了一會兒覺得苦澀難懂便沒有再讀下去了。時至今日,雖仍一知半解,但總算把整本書讀完。

本書初版於1970年,如其名可以分兩個部份,華爾街和經濟學。比較難懂的部份是經濟學。當中提及通貨膨脹會侵蝕股價和公司的盈利;黃金在二次大戰後的2,30年是一個很糟糕的投資。

在此我想分享書中提及的<成長型公司vs成長型股票>,并以我的理解能力附上一些公司為例子。成長型股票就純粹是股價上升而已,所以不再描述。成長型公司則嚴格得多,縱使營業額和淨利上升,亦不一定可以歸納為成長型公司。

首先,真正的成長是循序漸進,而且是來自內部的。公司的自主性要強。收購,或因需求的增加并不能算是成長型公司。如此說來,顛覆傳統行業,帶領潮流的就可以被稱為成長型公司。隨手拈來,西方公司就很多。鋼鐵業就是徹底的非成長型公司。以馬來西亞的幾間鋼鐵公司為例,首先本身并不能創造需求,一定要建築業蓬勃才能大展拳腳。再來,鋼鐵的品牌效應很小。品牌效應小,顧客就不一定需要你。長此下去,公司的規模就很難越做越大。

腦海中,手套雖然不是什麼新科技,可是Hartalega可以算是一個成長型公司。首先她是內部成長(organic growth),並且有推出新產品(Antimicrobial medical examination glove)來和其他對手作為區分,創造需求。當然,商業社會是講求結果的。既然被稱得上為成長型公司,產品的品質就一定要被大眾接受。收益雖然不一定是每年都成長,但大部份時間都是有穩定的漲勢。

作者有提及,評估一間成長型公司就不能用傳統的本益比去衡量她。要考慮到公司未來的成長,本益增幅比會比較適合。不過,成長這兩個字的魔力太吸引人,往往投資者都會用超高的價格買入。當成長不如預期,股價調整,他們就會大失所望。這就出現了為何有些時候價值投資的成績會好過成長投資。

恆~~

Monday, May 11, 2020

大股東寫給經營者的8封信




作者是一名對沖基金經理,他在這裡講述了維權投資人(有份量股權,想公司邁向更好的投資人)和董事局的恩怨。本書分為兩個部份,前部描述了當時的情景;後部則附上當時的大股東寫給董事局的信。

八個案例當中,有成功也有失敗。在此我想分享巴菲特和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例子。話說1960年初美國運通為一個名叫Tino De Angelis 的老千旗下的公司做擔保混了水的大豆油。這人早在此前就有提供不符法定的肉品給某聯邦校園午餐計劃和欺騙美國政府,被農業部調查的醜聞。

事件爆發後,美國運通因要賠償加上股東可能要附上無限責任而導致股價下跌近50%。巴菲特深入調查後,認為這個突發事件并無損公司的旅行支票,信用卡等業務。於是果斷大量買入,幾乎逼近自己的的投資組合三分之一。隨後更寫上一封讚美董事局的信,并鼓勵他們勇於承擔後果,寧願賠錢也不可讓公司的企業價值受損。

最後亦印證了巴菲特英明的抉擇。這場戰役讓他慢慢偏離恩師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投資方法。"中庸的價格買入優異的業務勝於優異的價格買入中庸的業務"亦漸漸在腦海中萌芽。

讀後感 - 股票可以是一張紙,也可以是一間公司的股份。視乎你的角度。

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