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4, 2021

Hang Fund 2021 Annual Report 恆時基金

2021年是我12年投資生涯中改變最大的一年。首先,將主力資金由自2009年就用的Hong Leong E Broker轉移去Interactive Broker/Trade Global Station。美股的每單的交易費由USD 25跌至 USD1.5。節省成本超過90%。其二,由去年極度集中在馬股四大手套,投資只在馬來西亞和美國變成現今分散在更多的國家和約50個股票/ETF上。當中包括了美國,馬來西亞,英國,日本,德國,法國,荷蘭和意大利。其三,首次買入REIT和少量加密貨幣(比特幣,以太幣)。其四,提高現金比例至20%來應付明年加息的沖擊。并在政府開放提取公積金下,將資金買入S&P 500指數基金。

基金規模較去年上升2.43%(繼幾年前斷保兩份供了10多年的儲蓄保險,今年再斷保兩份供了10多年的儲蓄保險)。基金債務/淨資產比例為0.34,下降50%。截至23/12/21,外國的個別股和ETF的比例為56/41。由於擁有比例相當高的ETF,所以就算我沒有直接持有Apple,Microsoft和Tesla,它們依然在我的十大持股表內。剔除這三間公司,我略為談談我的十大持股。

單一股比重最高是日本的Itochu。最大的原因是日本最低持股和馬來西亞一樣,都是100股。它是擁有百年歷史的大型綜合商社,與Mitsubishi,Mitsui齊名,是日本七大財團之一。基於它算是貿易公司,所以利潤率偏低。優點是單位數PE且業務穩定上升,正現金流和派息逐年遞增。

Merck & Co,同為過百年歷史的公司。最新進展是發明對抗新冠病毒的口服藥。壞消息是由本來可以減低50%的住院和死亡率,跌至30%。消息一出,當日股價亦由歷史高峰下跌10%。順帶一提,民間流傳可以對抗新冠病毒的伊維菌素(Ivermectin),就是80年代由Merck研發出來的。該名生物學家連同一名日本博士更因此而獲得了諾貝爾獎。

Nvidia,一個曾令我恨錯難返的投資。話說在2018年買入前已經知道公司潛力很大,同時它股價一路走來都不是一番風順。由高峰回調30%或以上,隨口說來也有2000年12月,2002年4月,2004年8月,2008年金融風暴。2018年10月大科技熊市時,Apple,Amazon, Facebook,Google還有它,輕則跌20%,重則跌50%。它二十年來每大跌後再創高峰。我以為已經有了心理準備,確實我也持有并渡過了2019年直到2020年3月。好不容易見到紙上盈利又再下跌,於是便全賣出并調去手套股。結果股價由2018年的高峰到今天再升多350%。時至今日,除了經ETF持有,也買入個股,不過份量比起2018年已是少了一半有余。

AMD,雖則Nvdia的份量大跌,但我同時也買入它的同行AMD。公司是由人來運作,執行長更是靈魂人物,就好像機長一樣非常重要。Lisa Su 在2014年10月執掌AMD,股價由USD 2.8到今天的USD140。PE由零下到今天的40,比起馬來西亞一些半導體的公司還低。我和自己說,若果發現一些會發亮的執行長,不妨買入少少的股票,建個觀察倉。公司做得有聲有色固然好,就算看走眼,也不至於萬劫不復。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買入的原因很簡單,直接,就是想要個醫療股。首先,我去Vanguard Health Care ETF裡尋找它的十大持有股。再對比它們的成長率,利潤率,財務狀況,現金流等。最後Thermo 就脫穎而出。我第一個美國股票是AbbVie,也是Vanguard Health Care ETF 的十大持股。當時用USD100買入一股,Hong Leong的手續費就給了USD25。沒有看錯,總共給了USD125買入一股AbbVie。結果也在今年因為轉移戶口而賣了。

Sony,一個享譽數十年的老牌公司因經營不善而陷入困境。股價由2000年至2012年間,下滑超過90%。其後在平井一夫大刀闊斧下,公司轉虧為盈,股價也慢慢上升。他在2018年卸任并交棒於現任執行長,公司業績也一年比一年好。今年和汽車行業一樣受到晶片的短缺,PS5的銷售也略為受阻。

Uniper,前身是德國E On 的子公司。現今是則是芬蘭Fortum的子公司,母公司持有75%的股份。受到能源的漲價,公司的核心利潤也在最新的季度表現出來,漲幅50%。管理層表示對前景樂觀,隨即調升公司2021的淨利預測。

Safestore,是英國/歐洲數一數二大的迷你倉REIT。公司無論在營業額,股息或現金流在過往數年都是穩健上升。以前我覺得REIT沒什麼作為,股價平穩,只不過一年收取5~6%股息。原來是我的視野局限在馬來西亞,實在是井底之蛙。外國的REIT確是做到股價和股息隨年而增長。

Blackstone / KKR,私募基金的翹楚。一直以來我都很想投資這種公司,原因是它們其中的一個業務就是注資於未上市的公司。例如Softbank 和 Grab; KKR 和 Property Guru。待它們上市後再套利賺取利潤。以本地為例,CTOS和MR DIY的金主就是Creador。另一個角度來看,你投資的公司協助未上市的公司壯大,分市場一杯羹,何其偉大。

至於馬來西亞戶口就以現金為主,比較有份量的股票就屬MYEG。它穩健成長的業績和財務,改朝換代的難關也撐得過去。以目前PE25我倒是願意買入并長期持有。

在可預見的未來下,我很難再作出極度集中的投資。情緒的波動是很大的原因。Tesla再好,也要分散一些給Microsoft和Apple。好比喝茶,與其獨喝綠茶,不如分一些份額給白茶,黑茶。更何況,綠茶也不只有龍井,還有碧螺春等。










注 : 以上圖表不包涵馬來西亞和虛擬貨幣戶口

恆~~